首页

血柠檬女王叫女上司

时间:2025-05-30 05:26:06 作者:陕西省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浏览量:87111

  中新社广州11月10日电 题:中国古典学的学科建设如何落地?

  ——专访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陈建洪

  中新社记者 郭军

  以“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

  研究古典学有何现实意义?中国的古典学学科建设如何落地?中山大学在开展古典学教育方面有何创新实践?日前,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系主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陈建洪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上述问题作出解读。他认为,开展古典学的研究和教育,有助于更好把握不同文明体的差异性,促进彼此的交流互鉴,也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研究古典学对促进文明互鉴有何意义?

  陈建洪:从文明认知的角度来说,对西方文明的学习,总要回到古希腊和古希伯来人的智慧上去。通过对经典的阅读、阐释和研究,我们可以从源头上,认识和理解承载文明起源及其现代发展的一些基本理念和问题,从而更好把握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差异性及不同的发展道路。

  比如,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其宗教信仰的传统与哲学思辨的传统影响很深。然而,部分西方思想家认为中国没有信仰与理性的传统,这其实是误解。当然,我们也重视文明从古代到现代转型期间的那些伟大著作。比如说我们所研究的文艺复兴,是在基督教文明的背景下,倡导复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的智慧,尽管我们不能说那时就有了古典学。尽管古典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一直到19世纪才真正出现。

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图为嘉宾在本届大会分论坛上交流。 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

  中新社记者:进行古典学的研究和教育,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助益?

  陈建洪: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古典学的创立初衷都是为了认识文明的源头。英籍德裔学者麦克斯·缪勒(F. Max Müller,又译作马克斯·穆勒)曾提到,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有八大文明都是有圣典的,正是这些圣典奠定了文明体发展和传承的基础。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对经典的解释和传承。透过这些经典,我们可以了解一种文明几千年发展历程中,每个阶段面临的时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的经典文本,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

  研究古典学,比较文明发展不一样的底色,对于探索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比如,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汲取其思想精华,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实践中,我们如何在文明互鉴、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发挥自身软实力,体现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古典的智慧能够教给我们很多。我们需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的思想资源,秉承自身的优秀传统,去丰富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

2024年9月28日,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海内外各界嘉宾汇聚于此,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5年。图为青年学生在孔庙齐声诵读儒学经典。 中新社记者 梁犇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的古典学和西方的古典学,研究侧重点和方式方法有何异同?

  陈建洪:其实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门真正的古典学学科。但不少高校都在做相关研究。中山大学很早就建立了古典学研究中心。今年6月,全国古典学年会在中山大学召开。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也升级成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体现了中山大学一直以来对古典学研究的重视。

  其实,狭义的西方古典学,就是研究古希腊罗马文明及其经典的学问。一方面,如果完全局限在狭义的西方古典学,那其他很多文明的经典就不能涵盖在古典学的范畴里。另一方面,中国也有自身的狭义古典学。比如,中文系有一个古典文献学专业。这意味着中国狭义古典学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进行古典文献的研究,涉及到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如果纯粹是从文字、音韵和训诂的角度去研究古代文献的话,古典学的范畴仍然比较狭窄。除此之外还有考古学,涉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比对研究,有时也被归到古典学的范畴。综合来看,这涉及古典学概念和内涵如何拓宽的问题。对此,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考虑。在新时代中国语境中,古典学的边际究竟如何界定,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评价古典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古典学时代”来了吗?关于古典学的建设,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陈建洪:其实,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古典学的内容一直存在于多个学科中,许多大学都有学者在做相关研究。且近年来,这支队伍变得更大,古典学在中国的发展呈现了比以往更加兴旺的景象。当然,如果谈到有意识地推动古典学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感觉我们做得还不够。

  如果从文明对话的角度来看,我希望将中国的古典学传统与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西方古典学结合起来,扩大古典学的内涵,侧重点不应局限于只从文献和考古的角度去认识古典。对文献和文本的解读、阐释和对其中包含的思想的研究也应该成为古典学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发挥古典学承载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作用。

  进入电子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让未来一代重新拿起书本,从有价值的经典文本中寻找优秀的思想资源,并锻炼思考和冷静应对时代的能力,促进他们对自身文明体和西方文明体底色的认识,进而更能承载这个世界发展的压力,是国内古典学界的一个共识。

  古典学的兴起是对现代发展的反思,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都能从古典学中找到应对的智慧。古典学那些流传千百年,不断被阅读和诠释的文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成熟和厚重,启发我们对未来人生和文明发展道路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这门学问,需要国内各高校共同去推动。研究古典学,不是为了回到古代,也不只是为了去建设一个博物馆,而是为了观照现实,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重新阅读经典文本,去焕发它新的生命力。

  中新社记者:在古典学教育方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有何探索和实践?

  陈建洪: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创办于2009年,其初衷是希望从对塑造文明本身有巨大影响的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培养一批对思考人类文明发展大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博雅学院是国内最早推行博雅教育理念的实体化学院之一,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古典学教学和跨学科多专业的实践。学院以书院制人才培养为特色,致力搭建“中西古典学”和“文明比较与现代转型”跨学科教研团队与学术交流平台。

  学院开设的课程,既包括《荷马史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文本、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西方经典,也包括《史记》《资治通鉴》《诗经》等中国经典名著及诗词格律等古汉语知识。当然,还要进行古希腊语、拉丁语、古汉语等语言的基础训练。

  如今,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全国不同高校和不同行业开始呈现自身活力,人才培养的效果在慢慢凸显。未来,我们希望坚持初心,探索将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通识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继续拓深古典学的教育和研究。(完)

  受访者简介:

陈建洪。受访者供图

  陈建洪,北京大学文学学士与哲学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外国哲学。曾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院,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系主任,兼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政治思想史》《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著作出版包括《远离苏格拉底》《既无君子,何以天下》(韩译)《论施特劳斯》、Betwee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耶路撒冷抑或雅典:施特劳斯四论》等。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华侨华人经理人在沪为“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北京警察学院特种驾驶教官 赵明:车辆在入水的时候,很多驾驶员觉得水深或者是长,想快速通行,很多车辆都是冲过去的。但是往往有很多误在水里的车都是因为速度过快,导致发动机进水或者是电路部分进水,造成车辆停滞在涉水区域。所以,第一点慢,让车辆能多慢就多慢地入水,且在水里慢速通行。二探,是在慢速入水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水位的高度,选择我是否要再往前走或者是返回。前两点都做到了以后,才能正确地涉水通过。

中新教育丨教育部:将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

在近日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幸福唱中国·香港维港千人交响大合唱” 等活动上,各界人士以歌舞为媒,唱颂辉煌成就、展望光辉未来。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溯源流

完善检察公益诉讼配套保障机制。如健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适应公益修复的损害赔偿金管理使用、鉴定费承担方式等相关法律制度。

(两会速递)张宗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澳门居民共同心愿

新升级的3D Mapping沉浸式投影秀是永济元素与国庆元素的融合。记者在试播现场看到,该投影秀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呈现永济历史文化元素。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

On October 29, 2024,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ssued a notice imposing countervailing duties on electric vehicles imported from China starting from October 30. In fact, Official European Union (EU) statistics[1] reveal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EU and its member states have heavily subsidized the “new trio” industries—lithium batteries, photovoltaic products, and electric vehicles—over recent years through grants, tax breaks, low-interest loans, loan guarantees, and price subsidies. These measures, justified by green transi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goals, aim to enhanc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secure a lead in emerging industries. Although the EU has established rules to limit state aid from member countries, it has also introduced numerous exemption clauses that allow for specified and distortionary subsidies by member states. Additionally, the EU has set up several supportive funds to provide direct grants under its own name. Through its dual-channel subsidy mechanism (EU funds and member state aid), the EU provides either full or high-cost coverage for many “new trio” projects, resulting in substantial funding support. For example, in 2022, the EU provided a total of EUR 25 billion in subsidies to the solar power industry through various funds.[2]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